發布時間:2022-07-16 12:00:31 來源:甘藍蜘蛛畫家 作者:休閑
中小銀行經營水平參差不齊,王劍里面有優秀者,銀行也有大量的太多銀行經營不善,甚至還會發生一些違法案件
文 | 王劍
據媒體報道,王劍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此前在銀保監會通氣會上,銀行提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太多問題:
這不是一個新問題。
截至2021年末,王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多達4604家,銀行其中,太多大概只有幾十家可能是王劍大家較為熟悉的,此外有農村商業銀行1596家、銀行農村合作銀行23家、太多農村信用社577家、王劍村鎮銀行1651家,銀行成為了遍布祖國城鄉的太多中小銀行。
這些中小銀行經營水平參差不齊,里面有優秀者,也有大量的銀行經營不善,甚至還會發生一些違法案件。
因此,這里面一些問題較大的中小銀行,可能潛藏一些風險。它們數量多,但好在資產規模小,不至于對全國金融體系造成大的破壞。但是,這些小銀行也涉及了眾多存款人、借款人、小股東、員工等相關方的利益,監管部門也需要妥善處理,保護各方利益。
今天探討的是,我們國家需要這么多中小銀行嗎?
或者,如果懷疑大中銀行也有過剩的嫌疑,那么把問題范圍再覆蓋大一點,我們需要這么多銀行嗎?
讓利空間
這兩年,實體經濟不好,所以銀行“讓利”經常被提及。我們的分析就從這里開始。
大家知道,金融業不負責具體生產財富,而是負責配置資源,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更高效的地方上去,從而擴大產出。然后,金融業從這新創造的產出中分得自己該得的一部分。
因此,金融業分享整個經濟體的產出成果,應該有一個合理比例。而我國這一比例有點高,所以引致了大家對金融讓利一事的討論。
我們以GDP中金融業增加值的占比,可以清晰地看到,這一指標前幾年不斷抬升,2015年達到8.2%的峰值。而后,監管部門開始嚴監管,治理金融亂象,這一指標高位徘徊,但未顯著回落。
這一比例的合理水平,目前沒有精確標準,我們一般參考海外大型制造業強國的標準,比如德國、日本,也就是5%左右。一些小型經濟體產業結構較為單一,不具有可參考性。美國是去制造業的,這指標也不能參考。
如果參考5%,那么以2021年數據為例,我國金融業需要讓掉GDP的3%的增加值,也就是約3.4萬億元金額,或者說,將金融業增值壓縮掉37%。
所以初步結論是:我國金融業增加值確實過高。
盈利能力
金融增加值過高,就代表著金融業盈利能力很強嗎?
如果我們村觀察ROE、ROA這些指標,則發現并不是這樣。我國金融業盈利能力,和海外對標起來,并不強。
注意,增加值不是利潤。但由于增加值沒有詳細數據可供分析,我們分析利潤。
我們只關注銀行業。
2021年,我國商業銀行的ROA、ROE分別是0.79%、9.64%,不算特別高的水平。ROE跟財務杠桿有關,我們更關注ROA。0.79%的ROA真不算高。
當然,我們平時關注的一些優秀銀行,盈利水平遠超行業。但我國畢竟有46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,大部分并不高。
我們從WIND上獲取了206家銀行的2021年數據,將這些銀行家數按ROA進行分布的情況是如下表。我們將ROA劃分為優良、平庸、不佳、虧損四個區間。
我們還列出2019年的數據,以供對比(2020年全行業讓利,不算正常值)。有些小銀行尚未披露2021年年報,因此2019年樣本數更多,總數不能簡單同比。
兩年比較來看,整體ROA是下滑的。并且,大部分銀行的ROA是處于平庸、不佳的區間,兩者合計八成左右。
我們還統計了這些銀行的資產的占比。因為銀行大小差異很大,所以家數占比,和資產占比,會大相徑庭,反映不同情況。
ROA太低的銀行,總資產占比極小,所以不用擔心會對整個行業造成影響。但是,ROA超過1%的銀行總資產占比僅33%,而資產占比高達54%的銀行,ROA介于0.6%與1%之間,不佳的銀行占13%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不佳的銀行包括國股行和中小銀行,平庸、優良的銀行包括六大行、國股行、中小銀行。所以,其實銀行業并不存在“越大越好”的現象。尤其是國股行,優良、平庸、不佳各2、5、5家,六大行是優良2家,平庸4家(沒有不佳,全超過0.6%)。樣本不多,且區間的劃分本身比較隨意,可能沒有統計學意義。但是,初步還是可以得到一個結論:大中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一樣,廣泛分布于各區間,整體處于行業中游附近。
若想剔除上表區間劃分過于隨意的影響,則可以把分布區間步長設得更小,進一步看清楚分布情況(2012年):
這左偏的,像個什么分布?
上表還僅包括了300家不到的樣本。其余4000多家小銀行,估計很多的ROA也不會特別好看,甚至有不少虧損的。如果納入,可能會讓“家數占比表”變化很大,尾部加大,但“資產占比表”可能不會有顯著變化。
結論是:從數量上看,大量的小銀行ROA很低,甚至有些是虧損狀態。資產占比最大的銀行(有大有?。┨幱谄接?、不佳區間,拉低了全行業ROA。
如果,這時,強制讓利,把銀行業的利潤、增加值(即利潤加上員工工資、稅、折舊與攤銷)強制壓縮,那么ROA就更難看了……
除非不壓利潤,而壓員工工資?可員工工資也已經那么低了。
銀行可能太多了
可見,我國銀行業全行業盈利水平一般,并沒有出現暴利,繼續壓降ROA很危險。但全行業利潤占GDP比重又確實是過高的。
很顯然,我們遇到兩難了。
那么結論只能是:銀行太多了,瓜分較高的國民經濟產出的同時,自己盈利水平又不突出。
所以,科學的做法,應該是對銀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,通過兼并重組的方法減少銀行數量。
但仔細一想,從行業整體規模角度,減少一些尾部的迷你銀行數量,其實對全行業ROA沒多大影響(它們資產占行業比例太?。?。要減少“銀行增加值/GDP”比值,同時又不大幅縮減ROA,那么只能是壓降銀行總資產,尤其是一些ROA很低的銀行的資產,需要壓降。
但減少總資產,又會導致金融收縮,影響實體融資,肯定不行。所以穩妥的辦法是放緩總資產增速,讓其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。說白了還是去杠桿,這需要技術進步,讓每單位GDP所需的銀行融資降下來。
這一點,其實原本是市場能自動調節實現的:經營差的銀行,規模也往往擴張不動了,因此ROA低的銀行資產增速慢。
并且數據上可以得到驗證:2021年ROA低的銀行,資產增速就是慢的。
只是這調整速度可能慢了點……
美國以較為慘烈的方式實現這種調整。美國銀行業從最早的幾萬家,通過市場競爭,不斷減少,減至現在的5000家左右,總數和我國接近。但是,他們的中小銀行盈利水平很高(特別小的那一批除外,即總資產1億美元以下的迷你銀行),凈息差、資產質量、盈利水平均普遍好于大中型銀行,因為這些都是優勝劣汰選拔出來的優質中小銀行,能夠通過差異化競爭,在激烈的銀行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,業績突出。
我國銀行業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大浪淘沙,所以存在數量眾多的盈利不佳的銀行,它們對實體服務能力有限,自身又面臨較大經營困難,成為風險隱患。
而且,它們的存在,還會導致貨幣政策的一些掣肘。
現在,銀行的幾乎全部貸款均以錨定LPR來定價,即以“LPR+點”的格式來和客戶約定貸款利率。隨著LPR進一步下降,幾乎所有貸款利率會隨之下降??梢栽囅?,如果LPR下降超過10BP,那么ROA低于0.1%的銀行可能就會陷入虧損,如果LPR降20BP以上,那么ROA低于0.2%的銀行陷入虧損。雖然這些銀行資產占比不高,不用擔心系統性風險,但是家數眾多,他們的經營困境,對當地的經濟、金融生態,還是會有很大影響的。
所以,這些“薄利銀行”的存在,也掣肘了貨幣政策的靈活性。如果銀行業通過LPR下降的方式來給行業讓利,那么這些銀行可能是拿生命來讓利了。
因此,或許是該有一次大浪淘沙了。
相關文章